跳到主要内容

绪论

第一节 药食同源

  1. 什么是“药食同源”?

    1. 许多食物即药物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。

    2. 在生活和医疗过程中,人们通过实际的品尝发现,有些食物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而有一些药物,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作为食物使用。古人把这样一种中医学特有的现象称之为药食同源。

    3. 其中食医是管理饮食的专职医生,是宫廷内的营养医生,主管帝王膳食,是为王室贵族的健康长寿而专设的。

    4. 医圣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的“当归生姜羊肉汤”也是药食同源的例证。

      组成:当归、生姜和羊肉。当归是活血调经的知名药物,生姜有温通血脉的作用,羊肉能大补气血。

      主治:血虚有寒的痛经等。

第二节 中医药膳学发展简史

什么是药膳?

药膳,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。(色、香、味、形、效俱全) 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又可防病、治病、保健强身、延年益寿。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。

药膳食品,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,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。

中医药膳学: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,研究中医药膳起源、发展、理论、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。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。

药膳与食疗

  1. 食疗,是膳食产生的治疗功效,即以膳食作为手段进行治疗,从膳食的效能作用阐述这种疗法的属性,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。
  2. 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,即是食疗。
  3. 食疗中“食”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,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。
  4. 食疗故不一定是药膳,但药膳则必定具有食疗功效。历代食养、食治所涉及的膳食主要是药膳

药膳学的研究对象

包括提供营养的“食”,具有治疗作用的“药”,药与食结合形成的特殊膳食---药膳。

第三节 中医饮食理论选介

结构均衡饮食

  1. 五谷:“五谷”之说不一,一般是指稻、麦、黍、稷、菽五种粮食作物。黍指玉米,也包括黄米,稷指粟,菽指豆类。 如今,“五谷”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,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。

  2. 五果:指桃、梨、杏、李、枣、栗子等多种鲜果、干果和硬果。

  3. 五畜:指畜、禽、鱼、蛋、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。

  4. 五菜:各类菜蔬。

三因制宜饮食

  1. 因时制宜

    例如: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,俗话说:“冬季膏方巧进补,来年开春能打虎。”膏方以中医辨证为基础,根据个人体质“量身定做”,借冬令阳气收藏最宜进补之际服用,既能强身防病,又 能祛病延年,苏浙沪一带尤其盛行。

  2. 因地制宜

  3. 因人制宜

温凉平衡饮食 (食物的温度)

五味调和饮食

  1. “酸入肝”、“辛入肺”、“苦入心”、“咸入肾”、“甘入脾”。

  2. 是故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;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则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则肉胝 (月刍)而唇揭;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,此五味之所伤也。

  3. 辛——辛能散、能行,有发散、行气、行血等作用。

    甘——甘能补、能缓、能和,即有补益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药性、和中的作用。

    酸——酸能收、能涩,即有收敛固涩作用。

    苦——苦能泻、能燥、能坚。

    咸——咸能软、能下,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。

    淡——淡能渗、能利,有渗湿利水作用。

民俗·饮食文化与中医学

  1. 春节与吃饺子、饮屠苏酒

饺子由面粉制成

小麦:益心养肾、除烦止渴

《本草纲目》: “小麦,甘,微寒,无毒”,“除客热,止烦渴咽燥,利小便,养肝气……令女人易孕。

养心气,心病宜食之。” 饺子内的葱、姜、蒜、香菜、花生、大枣等辛甘发散之品有益于肝气的舒畅条达,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的生发。

  1. 元宵节与吃元宵

糯米粉:补中益气、暖脾胃

核桃仁、龙眼肉、瓜子仁、山楂、芝麻:益肾、养血、活血散瘀、消食、健脾、 元宵:延年益寿的保健食品。

  1. 端午节与吃粽子、饮雄黄酒 糯米:味甘性温;解烦渴,固表止汗,暖脾胃,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,对身体有益

艾:性辛温、味苦,具有浓郁的芳香味道,除湿散寒,温经止血。

雄黄:燥湿、杀虫蛇百毒

  1. 中秋节与吃月饼

燥气易伤津液,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

  1. 重阳节与食菊、吃花糕

菊花酒:明目、轻身、补肝气、安肠胃、利血;治头昏、降血压、减肥。 菊花:扩冠、强心,可用于治疗冠心病;解热抗炎、镇痛;抗衰老、抗氧化;保护人红细胞膜、降压。秋季,心脑血管病多发。

蓬饵: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成的重阳花糕。

秋天为肺令,肺脏属金,糕:健脾,益肺。

  1. 腊八节与喝腊八粥

营养丰富,提神健脑、畅胃气、益精力。 中药食疗配方,养生健体的极好药膳。李时珍:“粳、粟、粱米作粥,治病甚多。”